长萼鸡眼草是生于路旁、草地、山坡、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等处常见的一类杂草,在农田中也非常常见,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本文将针对长萼鸡眼草的形态特征、分布范围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做个简单介绍,方便大家及时治理!
长萼鸡眼草形态特征:
幼苗子叶椭圆形,长约0.5厘米,先端圆,近无柄,光滑无毛。初生叶倒卵形,先端微凹,顶端有小突尖,叶片常以中脉为轴微向腹面折叠,侧脉呈倒人字形向顶排列,掐断时,裂口顺侧脉呈“V”字形断口。上、下胚轴较发达,有短毛。成株株高10~25厘米,茎常平卧、匍匐、斜升或直立,多分枝而开展,茎和幼枝生有向上的疏硬毛。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,先端微凹或圆形,全缘,侧脉平行。花和子实花1~2朵簇生于叶腋。花梗有白色硬毛,有关节。花冠上部暗紫色,长5~6毫米,龙骨瓣较长,旗瓣与翼瓣稍短,近等长。荚果卵形。种子黑色,平滑。
长萼鸡眼草生长环境:
常生长于多砾石的山坡,河岸沙土、砂砾地以及路旁,林下、田边杂草丛中。喜温暖湿润气候,气温在20℃时生长旺盛。
在长江流域,4月中旬萌芽,盛花期9月中旬。10月下旬种子成熟,生育期达216天。栽培条件下生育期因不同的播种期有所差异。在北方地区,整个生育期为1l0—150天,其初春发育比鸡眼草快。长萼鸡眼草再生能力较弱,主要依靠刈割后地上部分腋芽的萌发。割草时,留茬高低对再生草产量有较大影响。在分枝期刈割的再生草约占全年产草量的19%。在北方,其再生草于霜降前尚能结籽。长萼鸡眼草种子繁殖能力很强,能自落自生,落入土壤的种子需经冬季休眠后翌年才能萌发。在分枝初期,即形成大量根瘤,主要分布于根颈附近及主根上,侧根较少。长萼鸡眼草刘日照反应强烈,在短日照下,生长速度缓慢,且发育进行得很快,当高度达5—7.5cm时就开花、结实,生育期仅130天左右。对水热条件的需求近似于鸡眼草,但可以比鸡眼草栽种在更远的北方。
长萼鸡眼草分布范围:
产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(包括台湾)、中南、西北等省区。生于路旁、草地、山坡、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等处,海拔100-1200米。日本、朝鲜、原苏联(远东地区)也有分布。模式标本采自阿穆尔。
长萼鸡眼草防治方法:
苗期中耕除治。荒地、路旁用农达、百草枯等除草剂。
南区电话
北区电话
微信(南)
微信(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