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舌草属雨久花科,是稻田杂草之一,在我国长江流域稻田种子区分布较为广泛,鸭舌草会造成较重的危害。因此,本文主要向大家展示鸭舌草图片、特征及发生特点,望大家对此有所了解。
鸭舌草别名:鸭嘴菜、薢草、薢荣、接水葱、鸭儿嘴
鸭舌草分布为害:鸭舌草属雨久花科一年生沼生或湿生草本植物。别名 鸭仔菜、兰花草、菱角草、田芋等。分布在华东、华中、华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。主要为害水稻等水田作物。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、中南半岛及北美洲也有分布。
鸭舌草形态特征:水生草本;根状茎极短,具柔软须根。茎直立或斜上,高12~35厘米。全株光滑无毛,叶基生或茎生,叶片形状和大小变化较大,由心状宽卵形、长卵形至披针形,长2~7厘米,宽0.8~5厘米,顶端短突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,全缘、具弧状脉。叶柄长10~20厘米,基部扩大成开裂的鞘。鞘长2~4厘米,顶端有舌状体,长约0.7~1厘米。总状花序从叶柄中部抽出。该处叶柄扩大成鞘状。花序梗短,长1~1.5厘米,基部有1披针形苞片。花序在花期直立,果期下弯,花通常3~5朵(稀有10余朵),或有1~3朵,蓝色。花被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,长1~1.5厘米,花梗长到1厘米,雄蕊6枚,其中1枚较大,花药长圆形,其余5枚较小;花丝丝状。蒴果卵形至长圆形,长约1厘米。种子多数,椭圆形,长约1毫米,灰褐色,具8-12纵条纹。
鸭舌草发生特点:上海一带4月下旬开始发生,5-6月发生量大,9-10月开花结实,11月枯死。成熟种子休眠期2-3个月,发芽温度20-40℃,30℃尤适,种子在0-1cm土层内出苗。喜欢生于湿地或浅水中,繁殖力强,但出苗不整齐,进入水稻生育中期,仍见有新苗长出来,是稻田重要杂草。对水稻的中期生长影响较大。分布遍及全国的水稻种植区,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生和危害较重。
鸭舌草防治方法:化学方法防治鸭舌草可以分为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:土壤处理就是使用60%丁草胺乳油100-125毫升/亩或50%丁草胺乳油120-130毫升/亩。在抛栽秧苗后7-10天或在插植秧苗后5-7天,用药肥法或药土法施药,施药时田里必须有3-4厘米深的水层,施药后保持水层5-7天,再按常规管理。
南区电话
北区电话
微信(南)
微信(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