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地螟是一种多食性大害虫,对我国蔬菜、药材等作物具有较大的危害,且治理难度也相当大。因此本页面主要向大家展示草地螟图片、特征、防治方法等信息,望大家有所了解。
草地螟别名:黄绿条螟、甜菜网螟、网锥蛾野螟
草地螟分布为害:草地螟,螟蛾科。又名黄绿条螟、甜菜网螟,网锥额蚜螟 。草地螟为多食性大害虫,可取食35科,200余种植物。主要为害甜菜、大豆、向日葵、马铃薯、麻类、蔬菜、药材等多种作物。大发生时禾谷类作物、林木等均受其害。但它最喜取食的植物是灰菜、甜菜和大豆等。草地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华北一带 。建国以来,草地螟在东北曾于1956、1979、1980和1982年严重发生。
草地螟发生规律: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,年发生2~4代,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。翌春5月化踊及羽化。成虫飞翔力弱,喜食花蜜,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,常3~4粒在一起,以距地面2~8cm的茎叶上最多。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,取食叶肉,3龄后食量剧增,幼虫共5龄。草地螟以老熟幼虫在丝质土茧中,越冬。越冬幼虫在翌春,随着日照增长和气温回升,开始化蛹,一般在5月下至6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。越冬代成虫羽化后,从越冬地迁往发生地,在发生地繁殖1-2代后,再迁往越冬地,产卵繁殖到老熟幼虫入土越冬。
草地螟危害特征:初孵幼虫取食叶肉,残留表皮,长大后可以将叶片吃成缺刻,严重时仅留叶脉,使叶片呈网状,也为害花和幼荚。
草地螟防治措施:草地螟防治策略是“以药剂防治幼虫为主,结合除草灭卵,挖防虫沟或打药带阻隔幼虫迁移危害”。应急防治区应以药剂普治三龄幼虫为主,组织好综防统治,及时检查防效,防止迁移危害。重点挑治区应以除草灭卵、挖沟或打隔离带为主,对幼虫聚集危害的地块进行重点挑治。
技术措施
准确预报是适时防治草地螟的关键。各地要严格执行《草地螟测报调查规范》,及时汇总、分析虫情并在电视、广播上发布虫情预报,宣传防治技术,提高虫情信息入户率,使广大农民认识防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掌握防虫技术。
除草灭卵。 在卵已产下,而大部分未孵化时,结合中耕除草灭卵,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挖坑埋掉。同时要除净田边地埂的杂草,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。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,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,以免加快幼虫向农作物转移而加重危害。
挖沟、打药带隔离,阻止幼虫迁移危害。在某些龄期较大的幼虫集中危害的田块,当药剂防治效果不好时,可在该田块四周挖沟或打药带封锁,防治扩散危害。
田间用药 考虑到幼虫通过低龄时间短、大龄幼虫具有暴食危害的特点,药剂防治应在幼虫3龄之前。
当幼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时,一般不宜全田普治,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实行挑治。还要特别注意对田边、地头草地螟幼虫喜食杂草的防治。这样既可减低防治成本,提高防效,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。
当田间幼虫密度大,且分散危害时,应实行农户联防,大面积统治。
药剂选择 选用低毒、击倒力强,且较经济的农药进行防治。如25%辉丰快克乳油2000—3000倍液,25%快杀灵乳油亩用量20—30ml,5%来福灵、2.5%功夫2000—3000倍液,30%桃小灵2000倍液,90%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(高粱上禁用)。防治应在卵孵化始盛期后10天左右进行为宜,注意有选择的使用农药,尽可能的保护天敌。
防效调查 防治后需对不同类型防治田进行防效调查。防治田于防后3天,封锁带、隔离沟于药剂失效开始,检查幼虫密度并与防前同一类型田的虫量对比,计算防效。如幼虫密度仍大于30头/m2,则需进行再次防治。
南区电话
北区电话
微信(南)
微信(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