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行业资讯 > 行业动态行业动态
小暑过后水产养殖易发生的病害

来源:中国渔业报 更新时间:2017-07-27 阅览1919次

      小暑过后各地温度持续升高,经常出现40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气温、水温都较高。另外,此季节也是雷雨多发季。7月份养殖户需要注意以下疾病的预测和预防。
  需要关注的疾病
  烂鳃病:病原为柱状黄杆菌。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,鱼种和成鱼均可受害,鲤、鲫、鲢、鳙、团头鲂和罗非鱼等也可感染,一般流行于4月~10月,以夏季最为流行,水温15℃以上时开始发病,在15℃~30℃范围内,水温越高,致死时间越短;常和传染性肠炎、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;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,鳃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。在水质好,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。
  细菌性肠炎:此症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,主要危害草鱼、青鱼、鲤、鳙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。水温在20℃以上时流行,水温25℃~30℃为流行高峰,流行时间为4月~10月,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发病,一龄以上的草鱼、青鱼多发生在4月~6月,当年草鱼多发在7月~9月。被感染的鱼离群独游,食欲减退,严重时腹部膨大,肛门红肿外凸,肠壁充血发红,后期肠黏膜溃烂脱落,死亡率较高。疾病流行季节,防治方法同烂鳃病。
  赤皮病: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,又称擦皮瘟,是青鱼和草鱼的主要疾病之一。此病多发生于2龄~3龄大鱼,当年鱼种也可发生。荧光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,鱼的体表完整时病原菌无法侵入,只有当体表受损时,病原菌才可乘虚而入。
  对虾白斑综合征:该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、日本对虾、斑节对虾等,自2014以来有部分克氏原螯虾主要产地(湖北、江苏、安徽等)也有该病的发生。主要传播方式为水平传播,经口感染,发病水温一般为20℃~28℃,各沿海地区对虾主要养殖区及湖北、江苏、安徽等地均有发生。被感染的病虾首先停止摄食,行动迟钝,弹跳无力,漫游于水面或浮于池水边不动,并很快死亡,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淡褪色,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有白点,白点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,肉眼可见,有的病虾白点不明显,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,容易剥下。
  锚头鳋:对淡水鱼各龄鱼都可危害,全国都有此病流行,尤以广东、福建和广西最为严重,感染率高、感染强度大,流行季节长。锚头鳋在12℃~33℃都可繁殖,主要流行于热天,尤以鱼种危害最大,当有4只~5只虫寄生时,即能引起鱼病、死亡,对2龄以上的鱼一般不能引起大量死亡,但影响鱼生长、繁殖及商品价值。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鳗,寄生在鳗的口腔内,严重时鳗因不能摄食而饿死。
 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:主要危害草鱼、青鱼、鲤、鲫、鲂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,从鱼种至成鱼均受害。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,流行范围广,多呈急性流行,发病后死亡率高,尤其水温持续在28℃以上、高温季节后水温仍在25℃以上时最为严重,病鱼行动缓慢,反应迟钝,体色发黑,鳃盖骨内表皮充血、发炎、腐烂,形成一个圆形不规则透明小区,俗称“开天窗”。
 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:主要危害鳜鱼,该病流行水温25℃~34℃,最适流行水温28℃~30℃,气候突变、气温升高和水环境恶化,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,近年来部分鳜鱼养殖区发病呈上升趋势,尤其是江苏、湖北、广东等鳜鱼养殖区。
  肝胰腺坏死症:俗称“偷死病”,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、中国对虾、斑节对虾等,多由于投苗密度过大、饲料投喂过量、养殖水质恶化等原因引起。
  防控措施
  做好定期消毒和水质改良工作:夏季气温、水温持续升高,各类病原体活跃,易诱发各种疾病。应及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清理,适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。
  强化投饲管理:投喂饲料保证新鲜优质,并严格控制投饲量,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、底质。同时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、中草药、免疫增强剂等,以增强水生动物的免疫力。
  密切关注暴雨、台风等突发性天气预报:如遇到暴雨大风天气,及时加固养殖设施,尤其是大棚、网围等。加强巡查,发现损坏,须及时补缺堵漏,检查网围和蟹池防逃设施并及时修补,修复电力线路和增氧设备,确保正常增氧。
      更多农业资讯可关注:

©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.
联系电话:0571-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  全国售后服务专线:400-672-1817
地址: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(杭州)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-13楼  安全联盟

免费咨询

  • 在线客服: QQ
  • 南:13388425012
  • 微信客服
  • 北:15325881717
  • 微信客服
备案号:浙ICP备09083614号

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