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咨询热线:13388425012(南区)15325881717(北区)
病虫害图库

莴苣菌核病|图片|特征|防治方法

发布时间:2024-10-24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38

莴苣菌核病是莴笋的主要病害之一,严重影响了莴笋的种植效益。本文将从莴苣菌核病的症状、病原、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等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,以便及时防治。

莴苣菌核病症状:

植株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菌核病危害,中后期荫蔽多,通风透气性差,湿度大,危害更重,植株下部的茎、叶柄或叶片一般先发病,茎部受害后,引起地上部分萎蔫,最后枯死,叶柄、叶部受害,症状与茎部相同。发病部位初期呈水浸状,淡褐色,逐渐扩大引起组织软化腐烂,但无臭味,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浓密白色棉絮状菌丝,后期菌丝体交织纽集成白色颗粒,并产生黄色水珠,白色颗粒长大后成为黑色褐色的鼠粪状菌核。

1.jpg

莴苣菌核病病原:

莴笋菌核病是由子襄菌亚门核盘属病原真菌侵染所致,其营养体为有隔菌丝。菌核萌发长出子襄盘,底部有柄,直径约2-8毫米。子襄棍棒形,无色,大小为91-125×6-9微米,内含8个子襄孢子。子襄孢子椭圆形,单孢,无色,大小为9-14×3-6微米,整齐地排列在子襄内,子襄孢子是它的有性繁殖器官。

莴笋菌核病发病规律:

菌核在土壤中越冬,遇适宜条件,形成子襄盘,放射出子襄孢子,通过风雨传播,成为初侵染源。田间侵染一般通过带病组织与健株接触,菌丝直接蔓延危害。

菌核萌发适温15℃左右。子襄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0-35℃,适温5-10℃。菌丝0-30℃都能生长,适温20℃。菌核在PH值为1.68-10的环境中可以生长,相对湿度高于85%有利于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,低于70%发病轻。因此,当田间气温在20℃左右,相对湿度高于85%时,会导致病害的流行。


莴笋菌核病防治方法:

农业防治:

1、实行轮作病地实行与百合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。

2、土壤消毒不能实行轮作的病地,可在春保护地拉秧后,利用三夏高温进行土壤消毒。方法是:先清洁出园,把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;每666.7平方米施石灰50―100千克,碎稻草或麦芋子500千克,均匀施在地表上;深翻60厘米,起高垄30厘米;垄沟里灌水,要求处理期间沟里始终有水,所以要不断的浇水;铺盖地膜,四周盖严;密闭棚室15―20天,使土壤20厘米深土温达50℃以上(最高温时),可杀死菌核。

3、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地留种。带有菌核的种子可用10%盐水选种,菌核被淘除,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再播种。

4、栽培防治培养无病苗;铺盖黑色地膜,可防止子囊盘出土;施足有机肥,增施磷、钾肥;加强放风、降低湿度;及时清洁田园,把病叶、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(包括及时铲除出土的子囊盘)。

化学农药防治:

无公害农药防治定植后发病前,可用3.5%噻菌灵(特克多)烟剂进行烟熏,傍晚进行,隔7天1次,连熏3-4次(每666.7平方米每次用烟剂250克)。

1、苗床喷药定植前几天,苗床的苗可喷20%三唑酮(粉锈宁)乳油4000―5000倍液。

2、病田喷药定植后,发病初期,可喷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―1200倍液,或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40%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一1200倍液,或50%异菌脲(扑海因)可湿性粉剂1000―1200倍液,或50%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―800倍液,重点喷洒茎基部和基部叶片,隔7天喷1次,连喷3―4次。

3、烟熏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,可用10%速克灵烟剂,或15%腐霉利烟剂,每666.7平方米每次250克,傍晚密闭棚室熏烟,隔7天熏1次,连熏3―4次。

4、粉尘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,可用6.5%甲霉灵粉尘,或5%灭霉灵粉尘,或5%利得粉尘,每666.7平方米每次用1000克,早上或傍晚喷,用喷粉器(不加水),隔7天喷1次,连喷3―4次。


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地址: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(杭州)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-13楼
电话:13388425012(南区) 15325881717(北区)
传真:0571-86059660 86823529
关注我们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: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
了解更多信息